博德之门3dnd5e规则机制详解,博德之门3 2021

admin 最热攻略 2024-07-13 10:10 43

有些玩家不知道博德之门3dnd5e规则机制详解,博德之门3 2021,针对这样的问题小编已经提前为大家整理好了回答,希望这些攻略能够帮到大家。

博德之门3dnd5e规则机制详解

基础规则篇

基础知识解答

什么是d20?

dnd的基础是利用骰子进行各种判定,1d20代表需要投出1个20面的骰子其结果可能会是1~20, 同理2d6即投出2个6面骰子其结果可能是2~12

什么是豁免?

当一个角色受到某种效果时,他需要过一个豁免来对抗这个效果 豁免判定为1d20+职业修正(如果拥有)+属性修正,对抗效果的难度等级

举例一名1级战士受到了难度等级为10的毒素效果,他需要进行一次体质豁免,战士拥有体质豁免熟练所以可以把职业修正加到这次豁免结果上,1级战士的职业修正为2,而这名战士拥有16点体质即3点体质修正(关于属性修正的计算我们稍后再说)那么他的这次豁免的结果就是1d20+2+3 也就是说只要在1d20中投出5或以上结果就可以成功免疫毒素

攻击和伤害

攻击可以理解为命中,其计算方式为1d20+职业修正+属性修正来对抗对方的护甲等级

伤害便是在成功命中后计算,其计算方式为 武器或法术上写的伤害+属性修正(如果拥有) 如果法术中没有标明属性修正,那么他将不会获得任何属性修正

什么是护甲等级?

这是在你受到攻击时对方要进行对抗的属性,其计算方式为 10+护甲+敏捷+其他修正 要注意的一点是同类加值无法叠加

游戏内为了更直观计算所以将基础的10点护甲等级计算到了装备中 所以你会看到护甲为11 12的装备

同类加值取高者计算,例如一名法师对自己使用了法师护甲(护甲+3 )牧师又对他使用了虔诚护盾(护甲+2)两者都属于其他加值,这是法师只会收到法师护甲的+3而不是合计的+5

重甲和中甲会限制敏捷发挥度让你从敏捷中可获得的护甲等级减少,中甲至多获得2点来自敏捷的护甲,重甲不会获得来自敏捷的护甲(包括减值)

什么是优势劣势?

当你需要进行判定时,如果你处于优势那么将会投出2次骰子取高者进行结算,劣势则是取低者进行计算

一名1级战士拥有16点力量并且受到了法术克敌机先的影响(在攻击时获得优势)他需要攻击一名护甲等级为15的敌人,那么他的基础攻击判定为1d20+2+3, 这时他会先投出2枚D20 第一枚结果为2 第二枚结果为11这时由于他处于优势则会选择11作为这次骰子的结果所以他的最终攻击判定为11+2+3 > 15那么成功命中敌人 进行伤害判定(伤害判定并不会进行2次因为他只在攻击(命中)时获得了优势)

反之如果他受到的是目盲效果他将会在这次攻击处于劣势那么他将会选择2作为这次骰子结果 他的最终攻击判定为2+2+3<15也就是说他失手了

博德之门3dnd5e规则机制详解,博德之门3 2021

什么是属性加值?

这是最容易被新手忽略的一点,

属性加值(即属性修正)≠属性值

每当你的某一项属性比10高出2点便获得1点属性加值 即 12时为+1 14时为+2 16时为+3

反之每低2点则属性加值-1 即 8时为-1 6时为-2

单数时向下取整也就是说 15时为+2 9时为-1

什么是熟练项?

当一名角色熟练某项技能时,就可以将职业加值加到与此技能相关的鉴定中

举例一名1级战士拥有8点魅力 并且拥有交涉相关的熟练项

那么在进行交涉鉴定时他的判定为1d20-1(魅力加值)+2(职业加值)

暴击如何触发?

通常情况下暴击是在攻击(命中)判定时在d20中投出20,暴击时武器的面板伤害将会计算2次并取其总和来计算伤害

而致命失误则是在攻击判定中 d20投出1,这是你的攻击将必定失手

举例一名1级战士 力量值为16 使用双手巨剑(面板伤害2d6), 他在攻击时判定结果为 1d20+2+3 投出 15+2+3=20 这时他并未暴击哪怕最终结果是20 因为他在d20的投掷中投出了15

如果这名战士在攻击判定中投出20+2+3那么它将会暴击 他的最终伤害计算方式为 4d6 + 3其中4d6为其武器面板的双倍骰子 3为力量加值,暴击时只有武器面板的伤害会做双倍判定

同一名战士攻击护甲等级为5的怪物,其判定结果为 1+2+3=6 虽然最终结果超过了怪物护甲等级但由于他在d20的投掷中投出了1所以这次攻击判定为失手

博德之门3dnd5e规则机制详解,博德之门3 2021

值得注意的是,出了投出暴击以外,对无助的敌人进行攻击(比如睡眠状态的敌人)将必定命中且暴击,我们称之为处决攻击

以上就是关于博德之门3dnd5e规则机制详解,博德之门3 2021的全部内容啦,以上内容作为参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玩家,如果有其他想要了解的,可以继续关注本站的资讯。

相关推荐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