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地球是什么样子(50亿年以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admin 玩家问答 2024-12-01 12:39 11

50年后地球是什么样子?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玩家想要了解的,那么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仔细说一说,感兴趣的您赶紧往下了解吧。

50亿年后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50亿年后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太阳从出生到今已50亿岁了,基本属于中年阶段。根据恒星演化阶段分析,50亿年后,太阳走过的路程将是:

太阳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黑矮星

(体积巨大)(收缩发光)(不发光)

太阳从原始星云诞生到不发光的恒星残骸终其一生,大约要走100亿年的光景。

太阳衰亡过程中,质量越来越小,引力越减越弱。太阳系也就面临着散伙的结局。

太阳的末日当然意味着地球的末日。这不得不让我们顿生惆怅之情,尽管这是50亿年以后发生的。

可能还会发生另一种“不能善终”的结局,就是太阳在中途遭遇灾变。太阳系的离散过程并非简单,它要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曲折的,也可以说是“风云翻卷”的。大仙女座的星云距银河系190万光年,正以每秒125公里的速度和太阳系靠近,大约45亿6千万年以后,会“碰在一起”。这两支天体大军,恐怕还有一拼,仙女座星云实力强劲,其可见光强度是太阳的20亿倍。

也许由于巨大的引力,俘虏了太阳系,在温度、运动大振荡以后,太阳系成为绕另一个星系转动的恒星系统。

也许,两军对垒,两败俱伤,它们的尘埃合二为一,于是东山再起为新的大星系。

以上都是我们的推测,不管怎样,现在的我们是看不见那一幕的。

我们和太阳系所巡游的宇宙空间,不仅创造了我们,而且使我们生存。尽管我们无法预知这样的巡游将向何方,但相信人类的后代能创造更高的文明,能渡过航程中的急流险滩。即使太阳灭亡,相信人类的后代能驾驭整个地球或是在宇宙空间找到新的绿洲,到达胜利的彼岸!

50年后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

50年后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0000年后就没有了 实际上50年应该没多大变化,

但还是不防想象一下,50年后如果人类完全灭绝,现在的地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这当然只是个假设

但是很有意思,因为一旦没有人类,现有生态系统都将被颠覆,地球完全变样,森林、草原、河流、城市、建筑将完全换位,动物的统治秩序也将改变。很多科幻片都有这样的设想,当然掺杂了很多戏剧效果,科学家们则根据自然规律描述了我们难以想像的场面。在以下的故事中,让我们亲身感受这些场面。

在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中,人类终于成为地球的主宰,从北极冰洋的海豹到非洲荒漠的蚂蚁,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受到人类行为的干扰。天空、陆地到海洋,绝大多数生存资源被人类控制和支配,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架构也以人类活动和居所为中心。然而,人类统治地球是否就是最好呢?不可否认,人类的工业化行为给自然环境带来深重灾难,海洋被严重污染、大气被严重加热、表层土壤严重流失、数量众多的物种相继灭绝。想到这些,我们对地球的展望变得黯淡,自然的惩罚终有一天将爆发,到时候,彻底消失的会轮到人类吗?

不过,如果人类现在就在地球上突然消失,情况是否会逆转呢?这个满目疮痍的地球是否会变成香花竞放,溪水奔流的伊甸园呢?海洋里是否会重新充满各种鱼类,我们的那些水泥建筑会否因为树根、水和种子的力量变成灰尘?需要多长时间,人类在地球上的痕迹会彻底消失?如果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并跟随自然规律找到最接近正确的答案,我们将前所未有地惊诧于自然的恢复力,在大自然伟大的"清扫行动"前主动屈膝。

想知道无人的地球将是怎样,韩国和朝鲜交界的非军事区或许能提供答案。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双方于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在双方边境上划出一块长250公里,宽4公里的无人地带作为军事缓冲区。除了偶尔有士兵巡逻走过,或者有难民从这里逃走以外,这块土地基本上没有人类的足迹。在被划定为非军事区之前的5000年,这里的土地一直被当地农民以水渠划成相隔的小块,密集种植水稻。而今天,那些分界线已经消失,这里成为一块沼泽,沼泽的主人之一是一群群列队的丹顶鹤。它们时而以整齐阵型掠过浅草和灌木丛,时而降落在水边,它们的脚步是那么轻,因而不会引爆埋在地下的地雷。除了丹顶鹤之外,这里还生活着其他数十种鸟类。在高倍望远镜的镜头中,韩国的鸟类学家和观鸟者一一辨认出,它们都是目前地球上最稀少的鸟类,其中包括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白颈鹤,在日本和韩国,白颈鹤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鸟类,是"和平的使者"。

和平到底在哪里呢?非军事区的北侧是韩国首都首尔的近郊,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首尔不断向非军事区推进,以确保随时可以完全"入侵并管理"非军事区。另一侧,朝鲜在非军事区旁边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工业园。两方的举动引起国际科学家的关注,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非军事区论坛"的组织,试图把非军事区两侧的广大地盘发展为自然保护区和永久的和平公园。

如果韩国人和朝鲜人在一天之内全部消失,那么朝鲜半岛是否将完全变成和现在的非军事区一样呢?这种情形只有在两国境内所有河流上的大坝都自然消失后才可能出现,这些大坝截断了河流或者改变了河流的方向和速度,虽然为半岛上的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电力,但是对生态的破坏是最致命的。当人类消失后,在100年到150年内,朝鲜半岛上人工建造的大坝会被自然力瓦解,到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生物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首先,森林会重新出现,没有了砍伐,由橡树和樱桃树组成的森林会蔓延整个半岛,与之相随的是水獭、亚洲黑熊、麋鹿、已经几乎消失的亚洲豹会在森林中出现,树木将越来越多。目前仅在中国和朝鲜小块范围内生存的、数量稀少的西伯利亚虎也将迅速繁殖,朝鲜半岛的纬度和气候非常利于西伯利亚虎繁衍,它们将迅速成为森林的主人。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预测说:"野生食肉动物最开始会以家畜为食,人类消失了,但是他们豢养的牛、羊、马、猪甚至狗的后代还能存在100年到200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是大部分被猎杀。狗将在100多年内变成野狗,但是野狗也会很快灭绝,因为它们根本没有竞争力。"

如果整个地球上的人类都突然消失,那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物种大战。像斑马、淡菜、火蚁和葛根(一种野生块茎植物)这些野生物种将和人类畜养和耕种的物种争夺地盘,与此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任何成果都将在短时间内消失。例如,人类通过艰难育种得来的纯种马将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全部"退化"成蒙古矮种马(Przewalski's Horse),这是目前地球上仅存的野马品种。其他人类亲手培育出来的动物和植物品种,包括外形变化多样的纯种狗、特别甜的富士苹果和中国的高产水稻,将在100年到200年内被彻底"清扫"出地球,至于1000年到2000年之后,世界将恢复原始荒原,和人类出现前基本一样。

新生的荒原会很快吞噬城市,正如现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丛林覆盖了当年的玛雅金字塔和城邦国度的建筑一样。从公元800年到公元900年,因为连年干旱和持续不断的内战,导致农田不断萎缩,拥有2000年辉煌历史的玛雅文明走向衰落直至消亡。仅1000年之内,丛林就将所有伟大的建筑物覆盖或摧毁,从外面看不到任何痕迹。亚洲柬埔寨的吴哥窟也是一样,被成片森林掩埋,以至于很长时间内,人类都没有发现这些古代建筑奇迹。

玛雅人当年对地貌的改变是很有限的,仅在森林的空地中开发农田用于耕种。而今天的城市铺就了大面积的道路和各样建筑物,就如同一个人造的沙漠,因此自然夺回其领地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纽约联合学院民用建筑系主任杰米·艾哈迈德说,在没有了人类的维护和市内取暖后,不断重复的季节性结冰和融化将很容易摧毁纽约的城市建筑,其他北方城市的命运也类似。从11月起,所有建筑都要承受低温考验,屋顶要堆积整个冬天的积雪,路面要覆盖可能厚1到2米的雪,3月开始进入冰雪融化期。如果不加维护,10年之内,路面和建筑物的水泥就会开裂、渗水,裂缝随着时间推移而扩张,当足够宽时,杂草就会乘虚而入,即便没有人撒种子,风也会让这些植物到处播种,甚至不是纽约原产的植物,例如中国的椿树也会在这里扎根成长。只要5年的时间,建筑物中就可能生长出树木,树木的破坏力是杂草的百倍,它们的根将彻底摧毁所有道路和下水设施,下水管爆裂将使纽约本就存在的地下水位过高问题变得更严重。

在纽约,官方不开采地下水,地表因为土壤越来越少,能吸附的水分有限,植物相对也很少,通过树叶蒸发的水分也有限,再加上密集的高楼大厦遮挡了阳光,自然的蒸发更加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纽约市必须在地铁附近安装水泵,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地下洪水,一旦地下水将地下土壤冲松,地表的建筑和路面势必塌陷。

美国布鲁尼克斯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教授埃里克·桑德森说:"在1609年,荷兰船队刚刚到达纽约曼哈顿地区时,那里曾有30到40条河流,当然今天已远没有这么多了。如果纽约人全部消失,下水道将因为无人使用在数年内全部淤塞,来自天上的降水,只能在地面上选择奔流入海的途径,因此河流将重新出现,而形成的河道和400年前基本是一样的。所有支撑在地铁隧道和路面之间的钢架,因为被水浸泡,在20年内会全部腐蚀,到时候市内纵横交错的地铁隧道都将成为敞口的小水沟。"

一开始,因为土壤还不够深,因此城市里的大部分地区只能生长杂草。200年内,随着腐叶不断积累,土壤不断积聚,杂草的地盘将被橡树和枫树取代。城市里出现森林景观从人类消失后200年开始。因为打雷,树木和草丛很容易发生自然火灾,这些火当然也会烧掉人类建筑中原封未动的文件、支票和文化典籍。因为空气污染得以缓解,常青藤、维多利亚爬行者等攀援植物生长速度成倍翻,它们很快就将建筑物的外观完全遮蔽,这些攀援植物的根系和枝叶会破坏水泥建筑,使其结构变得松散。大约在200年之后,水泥建筑陆续开始倒塌,建筑材料中的石灰渗透土壤,改变了土壤的酸碱度,此时的土壤不再适合橡树和枫树生长,鼠李草和桦树、橄榄树则填补了它们的空缺。也有一些外地的、喜欢碱性土壤的植物,它们的种子会被鸟类带到这里。

人类耕作的植物全部消失,如胡萝卜、西兰花、卷心菜等,它们将"退化"成我们不认识的野生祖先的模样。至于人类所建的房子,玻璃框架结构的将是最先倒塌的,估计在50年内就完全消失,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其次,保存时间最长的反而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石头砌成的房子。因为没有了工业污染,酸雨将大大减少,不再腐蚀石头表面。在无人的地球,无论是金字塔,还是某个乡间的石头小教堂都有机会继续矗立几千年时间,即使没有任何维护。相对道路和住所,桥梁的存在时间将更长,因为桥梁的建筑要求是最高的。在人类消失后,一般的桥梁都可能继续存在好几百年时间。而那些专门为火车运输修建的桥梁,有可能继续存在1000年。当然这都是在没有大地震的前提下。

原本就在人类社区附近游荡的动物种群,例如郊狼、浣熊和鹿将最先繁荣,随后是猛禽和熊将出现在森林中,最后轮到了狼。青蛙的鸣叫声会在残垣断壁间回响,由于海水潮水反涌带来了海产,如淡菜、海带,会在内陆水沟中繁殖,由海鸟带来的贝类,也将在"城市"的水道中出现。

消失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那些完全依赖人类生存的物种。数亿年以前,在炎热非洲诞生的蟑螂,在当今地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一旦人类消失,它们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它们的数量会骤减,不到100年的时间,除了像非洲这样的炎热的地方还有蟑螂外,冬季寒冷的地方基本上再没有蟑螂的影踪了。因为没有了人类产生的垃圾,老鼠开始闹"饥荒",它们有相当数量会被饿死,另外相当部分被红尾鹰、猫头鹰等猛禽猎杀。现在盘旋在城市上空、漫步在中央公园、由游人喂养的鸽子群也将完全消失,小部分会重新返回野生鸽子的生活状态,大部分则被野生动物猎杀。

但是别忘了,人类消失后,留下的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地球,而不是一个一张白纸的地球。在土壤和海洋中沉积的重金属,在数百年时间内可能会被植物吸收、循环、再吸收,最终完全稀释。但是各种化工工业和核子工业遗留的污染可能要在地球上存在上亿年时间。这些污染将对新生动植物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科学家们还无法预测。可以想像的是,一旦人类消失,地球上存在的数以百万计的化工厂很有可能发生泄漏、石油开发点也可能出现泄漏,这些都将给自然造成沉重负担,在数百年时间里影响水源和空气。但是最可怕的还是核子,所有的核电厂、核设施和核弹头,一旦没有人类维护,一定会发生泄漏,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科学家们完全没有能力预测。

一个可借鉴的例子是美国前洛矶山武器库,这里邻近丹佛国际机场,在二战时期曾是化学武器的生产基地,生产了大量芥子毒气、神经毒气和燃烧弹。二战结束后,这里改为生产杀虫剂。在1984年的美国全国环境评估中,这里被评为全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附近的河流中几乎没有任何生物,鸭子如果放进去,上岸后数分钟就会死亡,驶过附近河流的船只一个月内底部就会严重锈蚀。然而今天,这里是野生动物保护区,孕育着数量众多的草原野狗和以它们为食的白头鹰。这种变化似乎太戏剧性了,但是在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前,美国政府花费1.3亿美元和无数人力,抽干了附近所有河流和湖泊的水,重新注入干净的水。如果没有人类干预,残余的化学剂将慢慢释放其危害,时间长达几个世纪。

人类出现前,陆地上的森林大多是相连的,飞鸟和森林中生活的陆地动物迁徙范围不受约束,原始森林从欧洲的乌拉尔山脉延续到海边,从美洲的五大湖区域延伸到火地岛。而现在的欧洲,这样的原始森林仅剩一块,那就是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之间的比亚洛维兹亚森林(Biaowieza Forest),这里将为我们提供无人地球之景象的线索。

在比亚洛维兹亚森林,菩提树能长到50米高,比它更高的是挪威云杉,还有已经有500年历史的橡树,它们可能有100米高。这些巨大的树木,光是树皮就有10厘米厚,从啄木鸟啄出的洞就可以测量出。而树林下面的灌木、蕨草和地衣都是巨大无比的,在其他森林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惊人尺寸。树林中回响的是猫头鹰的叫声,是橡树果落地的声音,是野狼的嚎叫。在欧洲这块被人类开发过度的土地上,能保存这样一处原始森林几乎是个奇迹,历史上这片森林的高度私有化成就了这样的奇迹。

14世纪,立陶宛公爵宣布这片森林成为自己的私人狩猎地,后来的几个世纪,这里都没有人大规模进入。1888年,森林被割让给俄罗斯,幸运的是,它又成为了沙皇的私人领地。之后得到森林统治权的是德国人,德国人开始在这里相对大规模地伐木和狩猎,但好在时间很短,没有造成实质性破坏。1921年,这里成为波兰的国家公园,但是当时的波兰实际上是在前苏联的左右下,受前苏联控制,森林中还有砍伐发生,但是时间很短暂。随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纳粹得到了森林,纳粹二号人物、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是个狂热的自然爱好者,他宣布整片森林为保护区,禁止任何人为破坏。二战之后,森林的全部归属权回到了前苏联手中,有一次斯大林到华沙访问,据说在一个喝醉的夜晚,他同意将森林的2/5划归波兰所有,这就是今天的比亚洛维兹亚森林。

这个森林的景象,既是几百年前欧洲的景象,也将是人类消失以后,大约300年后,大片土地上出现的景象。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今天的比亚洛维兹亚森林,还能看到最原始的野牛,大约有600头。在森林中波兰和白俄罗斯的交界处,前苏联人曾修建了一道铁丝网,目的是防止国民逃往波兰。尽管狼在铁丝网上钻出了洞,鹿也能越过这些铁丝网,但是这群野牛——欧洲大陆上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群落——却被铁丝网一分两半,一边各有大约300只,它们交换基因的机会也因此被割断。铁丝网今天属于白俄罗斯,在列宁像都还没有被移走之前,白俄罗斯人还没有拆除铁丝网的打算。野牛因此遭受基因不断退化的打击,对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减弱,将有灭绝的可能。

50亿年后,太阳变成红巨星,地球的毁灭过程是怎么样的?人类有时间逃吗?

50亿年后,太阳变成红巨星,地球的毁灭过程是怎么样的?人类有时间逃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概50亿年之后,太阳会变成一个红巨星,体积急剧膨胀,半径增大到现在的200倍以上,外围会膨胀到地球轨道附近,吞噬地球,甚至连火星也给吞噬掉,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地球本身,都不复存在。

当一颗恒星度过了其漫长的青壮年时期——主序星阶段,步入了老年时期的时候,由于自身燃料不足,核聚变带来的辐射压已经不足以和自身引力相抗衡,所以其内核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塌缩,密度和压强急剧升高,与此同时外壳急剧膨胀,膨胀的同时不断降温,而这个过程仅仅持续几十万年。

太阳的核聚变仅仅发生在密度压强都极高的核心,但是外层的氢燃料却不能进入到内核参加聚变,结果太阳在进入红巨星阶段的时候,把外层的大气都给吹向了太空,最后剩下一颗毫无用处的白矮星。虽然说起来这是50亿年之后的事,但是太阳的能量输出却会一直增加,大概10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液态水就会因为温度过高而蒸发掉,地球上已经不适合生命的生存了。

随着太阳变成红巨星,太阳的体积会膨胀很多,目前的太阳体积已经十分惊人了,其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但是变成红巨星的时候,体积还会增加到现在的800万倍以上。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其主序星阶段大概为80亿年左右,不会超过100亿年,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还有50亿年的寿命,是最多还有这么多的寿命,而再这之前,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

说实话,50亿年还早着呢,关心50亿年之后人类因为太阳变成红巨星而灭绝,倒不如关心一下人类怎么活到50亿年之后吧。不说50亿年了,就算是10亿年之后,人类都已经不太可能还在地球上,因为科技的发展,地球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了,到时候地球肯定会被抛弃的,几十亿年之后,如果人类还存在,那么没有理由不会进行星际旅行,一旦星际旅行可行了,星际移民还会远吗?太阳对于人类,应该不会有什么威胁吧。

50亿年以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50亿年以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五十亿年后地球会伴随着太阳的爆炸而烟消云散。

2:具体解释:

太阳至今为止已燃烧了50亿年。根据传统的说法,它的燃料还能支持它燃烧50亿年,之后它就会膨胀为巨大的红色星球,即红巨星。届时,离太阳较近的几颗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等,就会被巨大的太阳吞噬,所以地球的结局就是被太阳吃掉。因此,到时候地球会彻底消失。

地球50年后是什么样的?

地球50年后是什么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阿波菲斯」小行星在2039年不撞击地球的话,那50年后应该是一个算是高科技的世界;若撞的话,那50年后地球是一个死寂的星球。

又或者如果50年后,地球资源耗尽的话,地球也是一个死寂的星球;若未来有新能源的话,地球会是一个美丽的星球。

你必须告诉老师,NASA(太空总署)已经确认「阿波菲斯」对地球有威胁,别不当一回事。

想象一下50年后的地球有什么变化

想象一下50年后的地球有什么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象一下50年后地球有什么变化,人的生活,文化,会变成怎样的文章可以参照或者依据本文——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进行撰写: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相关推荐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