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2越南战争怎么调中文?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玩家想要了解的,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相关知识,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符浩人物简介
符浩
符浩,1916年4月13日生于陕西省醴泉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驻日本、越南等国大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
2016年6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中文名:符浩
别名:符忠孝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省醴泉县
出生日期:1916年4月13日
逝世日期:2016年6月17日
职业:外交官
代表作品:《天南地北集》、《风雨沧桑集》
人物履历
1946年7月起先后在山东渤海军区政治部任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在渤海纵队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在33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任98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起历任中国驻蒙古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印度使馆参赞、外交部人事司副司长、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1972年5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74年9月任中国驻越南大使,1977年3月任中国驻日本大使,1981年10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4月任外交部党组成员、顾问。1994年10月离休。
符浩是第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逝世消息
外交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前驻越南、日本大使符浩同志,于2016年6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符浩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人物生平
1916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村,世代都是以种田谋生的穷苦人。10岁时,符浩入私塾学习,他聪颖灵慧,学习刻苦,从城里来的“洋先生”身上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1929年关中大旱,蝗虫肆虐,礼泉县出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殍载道,鸡犬无踪”的悲惨景象。西张堡村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有7户人家绝了户,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年仅13岁的符浩为了维持生计,离开学校跟着大人外出谋生。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房雇工,在漂泊的生活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读书写字,还时常给工友们说“古经”、编“闲传篇”,灌输一些进步思想。
1934年夏季,18岁的符浩考入县立房巷小学五年级,次年又以优异成绩被西安师范录取。西安师范犹如他人生中的一座桥梁,连接起他艰辛坎坷的过去和风起云涌的未来。
1935年日寇的侵略魔爪已由东北伸向华北,翌年春天,符浩写下了他第一首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诗句:“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浩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9月,经进步组织安排,他到中国共产党所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聆听了毛泽东为抗大学员作的“抗日战争必胜”的报告,毛泽东还在符浩的笔记本上题写了“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
1938年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思想进步很快,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一团任政治处干事。
1944年春天,符浩调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曾秘密潜入敌营进行策反,使一个旅的伪军起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符浩先后担任了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6年上半年,他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担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国、共、美三方)派驻德州第十五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他在德州同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进行了机智巧妙的斗争,直至这年7月我军胜利解放德州城。此后,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1949年符浩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
1950年调北京外交部工作,从此成为一名外交官。同年7月,他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在上任前,他被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找去谈话,聆听了总理有关外交工作的指示。
1952年秋季,调回国内任亚洲司专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符浩被派驻朝鲜古都开城,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期间他与波兰、捷克、瑞典、瑞士和印度五个中立国打过交道,经过一年时间,他圆满地完成了遣俘任务。
1954年9月调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55年8月,他赴印度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务参赞。在印度期间,他亲自交涉印度军队驱赶我国牧民事件,护送女活佛明告达姆回到祖国的怀抱。
1962年6月,任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符浩在外交部第一个停职反省,被错误批斗。“造反派”要他交出干部档案,他横眉冷对,坚决拒绝,被称为外交部的“硬骨头”。
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重新工作,回到了外交部恢复原职。1970年他被任命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革委会成员。1971年11月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第26届代表大会,兼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
1972年5月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
1974年9月,他出任中国驻越南大使。
197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越牺牲的烈士,符浩在清明节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祭扫活动。
1977年8月,他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组织参与接待邓小平等数十个高级访日代表团的访问,并参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工作全过程。
1982年符浩从日本回国,继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之后,符浩先后当选为第六、七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并担任外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担任该项工作期间,他多次陪同委员长出访,或做为团长带团出访。随后10年间,他走遍了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并在“人权问题”上同西方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83年起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
1994年他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上退下来后,仍时时刻刻关心着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他曾担任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
1998年4月,82岁高龄的他出访日本,为中日世代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符浩现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外交笔会会长,曾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诗作;著有《天南地北集》和《风雨沧桑集》等。符浩的书房(名人书斋)。
传奇人生
戎马倥偬初涉外交
符浩是典型的褪下戎装穿起礼服的外交部开山元老。打过日本侵略军,又从晋冀鲁豫打到长江,解放上海,战功赫赫的符浩并没有想到,血与火的洗礼为自己开启的是一扇五十年外交生涯的大门。
原名符忠孝的本文主人公,一九一六年降生在陕西礼泉县一个贫苦农家,苦难艰辛的童年生活没有磨灭这个穷人家孩子的志气,反而激发他求知上进的信念。凭借毅力和聪颖,他考进当时陕西最好的学府西安师范。在那里,这个正直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寻找中国和自己的出路。西安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一九三七年符忠孝考入延安抗大第三期,并响应号召上前线,从此成为一名军人。
刚进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便来看望新生,点名到符忠孝时,由于浓重的湖南口音让人听起来像是“符号”,同学马上纠正,而罗瑞卿却幽默地说:“小题大做,一个标点,一个符号,有什么不可以”。于是,“一个标点,一个符号”的典故就在抗大传开,符忠孝豁然有悟,索性取其谐音改名叫“符浩”。
一次毛主席来抗大作报告。报告结束后,符浩把自己的笔记本送到毛主席面前,请他题字。毛主席笑着问:“叫什么名字呀?”“符浩。”“好呀,浩浩荡荡干革命嘛!”说完在符浩的本子上题了“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主席的题词,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符浩永远不会忘记在抗大的日子,至今还珍藏着毛泽东讲课那天给自己题上“了解对象,尊重对象”的日记本。而这八个字几乎预言了符浩一生所从事的事业。
离开抗大,符浩被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某团任政治处干事。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符浩身经百战,多次死里逃生,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当“敌工科长”时,出生入死潜入敌营策反,促成山东战区抗战以来伪军反正规模最大一次的伪王道部起义。长期从事对日军和伪军的工作,符浩积累了丰富的对敌工作经验,并和许多日本反战军人结下深厚友谊。从那时起,符浩的外交才能已初露峥嵘。
他第一次做外交的经验也比别人早,一九四六年,在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任部长的符浩,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德州第十五小组的中共上校代表。符浩与美国代表怀特中校、国民党代表刘金明上校等人围绕德州的停战换防执行问题谈判交涉近四个月,情况复杂多变。国民党企图收编城中伪军,以抢占在中共解放区范围内的德州,美方代表则表面中立实际扶持国民党。符浩一面积极配合执行停战工作,一面小心防范城内伪军反扑,以及国民党军故意制造的摩擦,同时让美方代表无可挑剔。经过巧妙周旋,符浩维护了中共的胜利成果。最终,在伪军的一再袭扰下,中共决定以武力解放德州城,国民党代表在感到形势不妙后提前逃回北平,美方代表在八路军的保护下完成了停战执行任务,虽然未能帮国民党抢占解放区,却不由衷心佩服中共的谋略与胆识。而符浩的首次外交答卷也颇为精彩,以至后来这段历史被拍成电影。
之后,符浩随华东野战军攻占济南、会战淮海、横渡长江、解放大上海,直至全国解放,他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人,完成了自己的每一项使命。1950年,时任华野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的符浩被抽调进入刚刚成立的外交部,开始了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一路披荆斩棘,顶过凄风苦雨,为中国迎来了外交新时期的明媚曙光。
日本战俘事件促姻缘
1944年日军一架战斗机由青岛起飞,因方向舵失灵,迫降在潍县以北的海滩上。驾驶员山田敬马被民兵活捉,很快地送到军区。山田的叔叔山田乙三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托济南的日军指挥官派人到渤海军区提出,愿以被日方扣押的中方两名重要干部交换山田。渤海军区同意了日方的要求,并商定在利津县城交换。
驻守利津城的是伪治安军27团,日方指派一名叫竹田的大尉为利津县顾问兼27团教导官。实际上,竹田就是利津县的太上皇。山田敬马与两位中方重要干部的交换一事便是由竹田最后拍板。竹田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已近60岁了,很老于世故。看到利津是个穷地方,生活条件很不好,而且八路军在鲁北各县发起反攻,利津危在旦夕,于是竹田躲到了北平。到了当年的8月,八路军已扫清了利津县城周围的日伪据点,呈兵临城下之势,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身在北平的竹田知道利津的处境,却不敢回去。但日军上司限令他回利津,否则以失职论处。在此情况下,竹田硬着头皮踏上了回利津之路。当行驶到博(兴)蒲(台)公路中段时,中了博兴县一区区中队的埋伏,竹田和伪军全部被活捉。在中方俘虏的日军中,大尉算是高级军官了。
很快,竹田被送到了渤海军区。回到根据地后,区中队便在村边一个场院里暂息。村里人知道抓到了一个鬼子“太君”,都围着看。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还不到学龄的儿童,拣起一块瓦片,猛地一下向竹田的头上打去,竹田头上的伤就是这样来的。符浩听后,感到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对教育竹田就很有意义,便请翻译把刚才这段话译给竹田听。符浩趁热打铁对竹田说:“这件事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很值得你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三尺孩童对日本侵略者如此仇恨?”竹田低头一言不发。后来,经符浩和松木等反战同盟的朋友教育开导,竹田并不太顽固,进步还算快,他要求参加反战同盟。
身为敌工科长的符浩,有感于竹田被俘后的思想转变,提笔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竹田大尉的创伤》,发表在《渤海日报》上。文章署名为黄木。鉴于文字和故事非常精彩动人,很快被当地的耀南中学收入《国语选编》中。当时焦玲在耀南中学读书,听了国文老师王苇塘对《竹田大尉的创伤》这篇课文的精辟讲解后,被文章打动了,便向王老师打听文章作者黄木的情况。王老师告诉焦玲,黄木的真名叫符浩,是军区的敌工科长。对于符浩,焦玲并不陌生,知道他是一位神出鬼没专门瓦解敌伪的对敌工作人员,对符浩的传奇故事很敬佩,可没想到他还是个文人。从此,文武双全的符浩在焦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不久,焦玲调任渤海军区宣传部干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演兵场上看到美丽的焦玲飞身跳马的英姿,符浩就知道注定一生的缘分来了。几乎与此同时,军区选举模范党员,焦玲榜上有名。符浩深为焦玲模范事迹感动,诚心诚意投了她一票。焦玲果然当选为模范党员,符浩主动去同焦玲握手,对她光荣当选表示由衷祝贺。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握手。从那时起,符浩就坚定又默默地认定焦玲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爱人。
抗战胜利后,符浩已年近而立,组织上很关心他的个人大事,便张罗给他介绍对象。当组织征询符浩的意见时,符浩脱口而出:“我看焦玲很合适。”于是,军区领导通过焦玲的上级——宣传队曹队长,向焦玲介绍符浩的情况,征求她的意见。虽然焦玲那时年仅19岁,但处世稳重,对于婚姻的态度尤其慎重。虽然她对符浩很崇敬,但她表示还要了解他的历史、家庭和为人。当一切都了解清楚并满意了,当年符浩便与焦玲结成终身伴侣。
首任联大代表团秘书长
进入外交部不久,中国着手建立与蒙古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符浩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临行前,符浩与夫人焦玲一起前往西花厅听周总理指示工作。一看到身着戎装的符浩,周总理就笑着说:“已经是外交官了嘛,怎么还穿军装?”并且细致地对焦玲说:“要当参赞夫人,可得学会穿旗袍呀!”两个“土八路”出身的外交官这才真正意识到了外交工作的性质,从各方面注意做一个合格的“代表中国”的外交官。
一九五二年,符浩从蒙古回到国内任亚洲司专员。翌年夏,朝鲜战争结束,战后的战俘遣返工作复杂而繁重,符浩受命前往开城协助李克农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争取最多的志愿军被俘人员返国。
回国后,符浩调任亚洲司副司长。一九五五年,他赴印度任使馆政务参赞。符浩在印度工作六年又半,参加了第一次中印边界谈判,亲自解救护送被达赖集团掳走的西藏女活佛回国等许多重大不为外人所知的事件。一九六二年,从印度回国的符浩先后任人事司副司长、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和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文革”期间,耿直硬颈的符浩首当其冲多受磨难,却还不顾个人安危与外交部九十一名领导干部联名保陈毅。那段不堪回首的疯狂岁月,符浩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支撑走过,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曙光初现的一九七一年。
那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出逃坠机温都尔汗。外交部于十四日接获驻蒙古大使馆的直线电话关于中国一架军用飞机在蒙古境内机毁人亡的报告。姬鹏飞立即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情况,得到总理的一系列处理指示。当天下午,符浩亲自密封了蒙古使馆电报送到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的人民大会堂。回到家,兴奋的符浩去乔冠华家,两人开怀对饮。符浩不禁吟起了“月黑雁飞高,阐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唐诗。乔冠华也一时诗兴大发,遂改其句曰“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在这次开怀小酌不久,又一件振奋人心的喜事降临了——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二七五八号决议通过了表决。中国迅速组成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乔冠华任团长,黄华为副团长,而符浩则是代表团秘书长。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接连出现重大突破,美国也与中国频繁接触,中国外交二十年来的工作已开始显露出硕果。临赴纽约前一晚,毛泽东接见代表团成员,这在以往是从没有过的,足见他对重返联大的重视。在会见中,周总理特意在介绍符浩时指明:“他是属于‘九十一’人,政审通过的。”谈话时,毛泽东肯定地说:“我还是喜欢九十一人。”这就是明确地表示支持陈毅,并肯定了外交部九十一人的行动,使符浩等人轻装上阵,远赴联合国。
心情激动的符浩,在飞往纽约的途中,将纷繁思绪反复吟哦成诗一首,其中一句“心潮逐浪云天外,誓挽强弓射大鲸”尽吐胸中豪情,为日后在联合国这个国际大舞台书写中国外交新篇章做出绝佳序言。
践履中日友好的缔约者
一九七二年五月,在周恩来提议下,符浩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但“文革”后期,符浩受到冲击靠边站,一九七四年又被派往形势紧张的越南担任大使。不久,“四人帮”被粉碎,符浩回国接受驻日本大使的新任命,展开了外交新旅程。
符浩与日本打交道,除去抗战时期,他曾于一九五五年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日,并且是一九七二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接待班子的负责人。一九七七年,符浩再次成为中日缔结友好条约的关键人物。这双亲自赶走侵略者的手,又要为两国的和平,紧紧握住日本友人的手。历史的安排,让符浩感慨万千。
符浩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日本促进日中缔约全国委员会的三位召集人。随后,在日本各界为符浩举行的盛况空前的履新招待会上,符浩切身感受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对缔约的热情,深感中日缔约是大势所趋。之前,符浩从日外相园田直那里已直接得到他积极促成缔约的信号,最大的问题是首相福田赳夫的态度。
到任不久,福田首相在办公室接见符浩。两人像是老友一样谈笑风生,当谈到从政资历时,福田说:“我早年曾在汪兆铭(汪精卫)南京政府担任过财政顾问。请问大使阁下当时做什么?”符浩微微一笑说:“那时我是八路军,正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福田顿感几分尴尬,为了摆脱自己一时的被动局面,福田把话题一转,围绕中国文化,从四书五经、战国策一直说到自己的名字“赳夫”。符浩接口说:“是出自《诗经》‘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阁下乃国家栋梁也。”福田听后大笑,连声说:“哪里哪里。”会见气氛瞬间融洽。福田说:“联合声明发表已经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的纪念会我将出席。我对五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感到高兴。今后怎么办?我要努力建立一种体制,使两国关系能够无误地、长久地持续下去。”回去后,符浩对福田说的“一种体制”作了认真思考,并广泛拜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日本内阁有关省厅大臣,得出结论,福田所指应是缔约问题。
当时使馆中关于福田是否会推动缔约存在两种看法,不少人认为身为右翼的福田不可能推动。而符浩则在多方考察调研后,认为左翼不敢、不能做的事,右派可以去做,福田很有可能同意缔约。为协调两种意见,符浩在最后给国内的报告中采用了“不排除缔约的可能”。之后的事实证明,福田首相一见到园田外相就以确定口气问他“你打算几时去中国?”缔约之事顺利进行,直到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中日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即时生效。
为中日友好做出巨大贡献的符浩大使,自己就是一位中日友谊的最好例证。抗战时期,担任敌工科长的符浩,对被俘日军做思想教育工作,成功化敌为友,许多日本军人参加了反战同盟,与中国人民一起抗日。其中有三个与符浩一起战斗的日本军人战后回到日本。当听说新任大使叫“符浩”,便猜测可能是“符科长”,于是聚在电视机前观看符浩大使抵日的报道。电视画面里符浩大使夫妇一出机舱,三个老人就齐声说:“是他,是他,嘴很像,没错!”于是他们给中国大使馆打电话请求见面,但被年轻的接线生想当然地拒绝了。后来符浩知道了一直耿耿于怀。
终于,一次符浩到京都访问,在演讲会上他看到台下一双热切的眼睛,那正是闻讯赶来的三人之中的松木春一老人。演讲一结束,符浩就走下台去,与久别的老友紧紧抱在一起,感人的场面引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符浩与这几位老朋友及其家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后来,他们还曾来中国,与符浩大使一起旧地重游,缅怀一起战斗的岁月。这些老人及其后代都是促进两国友好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外交家的桑榆情怀
从外交部离休后,符浩进入人大常委会对外委员会主持工作,继续从事外交工作。一九九三年,七十七岁的符老正式从人大退下,在家中以写作为乐。古诗词造诣极深的符老,有随兴赋诗习惯,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风云变幻的外交旅程中,符老都有佳篇,如今已汇集出版了诗词集《天南地北集》,并有回忆性文选《风雨沧桑集》。
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的符老已九十高龄,这位豁达正直的第一代外交官有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谈起近况,符老毫不掩饰对感情笃深的老伴焦玲的赞许:“她把生活安排的很好。我每天都去散步,和老朋友聊天,只是最近不大写文章了。”焦玲也是从烽烟里走来第一代女外交官。这对有着传奇经历的外交官伉俪既是事业上的最佳搭档,也是生活中惹人艳羡的佳偶。
从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的位子上退下来,焦玲也没有闲着,在外交部老干部大院里在老同事的拥戴下,一连当了三届离退休干部的中共支部书记。生性豁达开朗的焦玲,与相濡以沫的丈夫符浩一样为人淡泊,三个子女也继承了他们的性格,好学而不耽于名利。家中古香古色的摆设大多是喜欢历史考古的小儿子“淘”来的旧东西,简单古朴不失风雅。墙壁上还悬着日本大画家东山魁夷的真迹和吴作人大师写的“同求大道”、“自异融流”两幅大字。焦玲环视一下自家的客厅说:“我们这个家说朴素是真朴素,说富有也真富有,算是个平融之家吧。”
这对相携走来的外交官夫妇,两人的性格却颇为不同,焦玲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对看不惯的社会风气常常义愤填膺,交通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等,都是她很关注的。采访中,坐在一旁沙发上的符老微笑着说:“我老伴儿脾气大,我脾气好,所以能以柔克刚。”这位老大使打从当年在演兵场上看到焦玲飞身跳马的英姿,他就知道注定一生的缘分来了,如今相携共度六十载,人间至福莫过于此!
符老起身要出门散步,焦玲也走过去给老伴儿围好围巾,扣严棉衣。阳光下,两人身前的水仙正散发出脉脉馨香。
阿甘正传 角色介绍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阿甘正传》作者温斯顿·格卢姆)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 “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3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相关评论
一句话评论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名家点评
可以说《阿甘正传》是权威级的美国电影。
——BBC
简直不可思议。
——《芝加哥太阳时报》
与其他最优秀的演员一样,汉克斯是一座超级反应堆。
——TIME Magazine
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
——好莱坞制片人 温迪·费勒曼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本片导演 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这部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但影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
——雷风修正
精彩影评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
而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却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影片在对他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责备的同时,更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个战士,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有人说,这样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事实上,希望确实存在,这部独特的影片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了甚至只喜欢轻松的娱乐片的观众,便说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样一个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鲜明人物,阿甘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在美国,阿甘就是战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群体的化身,在他们的经历中,3K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等纷纷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乱中他们成长,道德的重建,个性的张扬,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变数,他们看来似乎缺少锤炼,步履蹒跚得让人放心不下,但他们终究是长大了,并且他们跑起来的速度出乎了父辈的意料。
在小说《阿甘正传》里,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电影隐喻
1.3K党
3K党(Ku Klux Klan, KKK)是美国最早的恐怖组织之一,1866年就有了。主要鼓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使用私刑、绑架、集体屠杀等手段迫害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
2.猫王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可能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无可争议的是他使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普及化。单从他的唱片销量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是非凡的。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20年间,他的国际热门歌曲一打儿接一打儿,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任何再版唱片都能保持极其稳定的销量。毋庸置疑,他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高的艺人。他的富有争议的性感舞台形象确立了这种音乐在视觉上的标准。
3.阿拉巴马大学黑人入学事件
小石城事件没有在阿甘正传中出现。
3.小石城事件
1957年9月,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最高法院关于取消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宣布该市公立中心中学接纳9名黑人学生入学。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激烈反对这一决定。9月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以“防暴”为名派出国民警卫队前往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随后南方几个州也发生了袭击黑人的事件。小石城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于24日派伞兵部队1,00 0余人赶赴小石城,“保护”黑人入学。在政府的干预下,地方当局于1959年宣布取消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
4.约翰·肯尼迪
作为总统,肯尼迪在美国政治方面,奉行他的“新边疆”政策。在他执政期间,提出了为数众多的计划,包括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反对种族歧视等等。他执政时期,正值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等一大堆的麻烦缠绕着他,然而,肯尼迪没有退却,以高昂的情绪给美国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勇气。
1917年5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1943年任海军少尉,并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852年在波士顿竞选议员。
1956年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被任命为副总统。
1958年进入参议院。
1960年11月任美国第35届总统。
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
5.花花公子的校服事件
好像历史上真有此事,不过主角不是JENNY。
6.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是二十世纪历时最久的战争。从四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内,越南爱国武装凭着简陋的武器先后战胜了两个强盛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法国与美国,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中的奇迹,而且以其前仆后继的民族牺牲精神演示了战争史中的一幕幕奇观。
7.约翰逊总统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08.8.27—1973.1.22)是美国第42届第36任总统,生于得克萨斯州,是父亲塞缪尔和母亲莉伯卡的五个孩子中的长子。父亲是州议员。约翰逊在西南师范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职业。1948年当选参议员,1951年成为民主党议员领袖。1960年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获胜。1963年11月12曰,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继任总统。继任后,他提出有关人权、减税、反穷困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得以批准。1964年竞选连任成功。他提出了建立“伟大社会”的口号,并出台了一些实际措施,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他因袭前届政府的政策,并且扩大了印支战争。1965年,还派兵对多米尼加共和国进行了干预。特别是扩大印支战争,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约翰逊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与印支方面进行谈判,以便结束战争。
任期届满之后,约翰逊不再竞选总统。退休后,他在得克萨斯的一个牧场住了下来。在他去世的第二天,越南停战协定在巴黎签字。
8.华盛顿反战集会
32万美国群众在华盛顿举行反对越战的大示威。
9.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晚10点56分(美国东部时间),阿姆斯特朗步入历史。他先是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的沙海平稳着陆,他从舱梯的最低一级伸出穿了靴子的左脚,在月球上踩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那是一个大约八分之一寸深的鞋印,它将在月球上保持五十万年之久。接着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个注定永传不朽的句子,“这是个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10.乒乓外交
60年代后期起,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经毛泽东主席批准,1971年4月6日,正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访华邀请。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4月14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对他们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
11.约翰·列农
“摇滚之父”约翰·列侬。“披头士”乐队是六、七十年代的标志。他们象征了狂热、先锋、敏感,也代表了吸毒、纵欲。但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
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走出位于曼哈顿的公寓,照例有很多歌迷在等他。一个青年拿出列侬最新的专辑请他签名。列侬满足了青年的愿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片刻之后,他会死在青年的枪下。
12.尼克松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于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59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1972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13.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利用其竞选班子刺探对方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窃听器,事后被《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揭发,从而掀起弹劾尼克松的事件。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辞职。
14.苹果电脑
个人感觉Apple的标志能说明一切问题了……这种水果生意对阿甘来说也许太复杂了。
15.卡特总统
詹姆斯·厄尔·卡特(James Earl Carter)习称吉米·卡特,1924年10月1日生于佐治亚州普兰斯。1941年至1943年先后在佐治亚州西南大学和理工学院读书。1943年入马里兰州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即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1947年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至1953年在美国海军服役。1953年父亲去世,他退役在家乡经营卡特农场、卡特仓库等业务,并从事政治活动。当过基督教南方浸礼会执事、主日学校教师。
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亚州萨姆特县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亚州参议员。在此期间还先后担任过平原发展公司、萨姆特县发展公司总经理,佐治亚州中西部计划和发展委员会以及佐治亚州改进作物协会主席等职。1970年至1974年任佐治亚州州长。1974年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议员竞选委员会主席。1977年任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1980年争取连任落选。1982年起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任名誉教授。
16.The AIDS
1981年6月5日,当艾滋病病毒被第一次发现时,人们甚至不知道该把它称作什么,更别说了解它致命的原因了——这一天,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道,洛杉矶五名同性恋死于一种罕见的“肺炎”。7月,一份名为《纽约人》的同性恋周报第一次撰文介绍了这一疾病,文章的标题是“同性恋社区的癌症(Cancer in the Gay Community)”。1982年底,这一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艾滋病(AIDS)。
获奖记录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六项大奖。
·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
《阿甘正传》影评
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人不能成功, 在做任何事情过程中。 但是,相反,这个不幸的人已经取得许多难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个足球明星,一名战争英雄和一个百万富翁!
1995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影片通过对一个存在智力障碍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温情。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和评委的口味,但却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这与原著有着极大的出入。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接受,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阿甘正传》成了美国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阿甘正传》的成功,也使汤姆·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汤姆·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一段日子。
影评读后感
《阿甘正传》是最值得男人看的十部电影之一,看了之后真的非常感动。手指放在键盘上,真的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转贴了一篇觉得还不错的影片,供大家鉴赏。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我想,这,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幼年的阿甘曾经腿有残疾,于是,阿甘的母亲就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以辅助其行走。于是,每每放学后,同伴们就会在路上讥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赶着阿甘扔石头。往往这时,那位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后,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便不在束缚着他,最后他奔跑如飞了。同伴们追不上他,只能眼睁睁的巴望着而束手无策。这,应该说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却依然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又或是可笑。也许,曾经,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旧因为面前的困难重重,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绝对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绝不是仅仅用“愚人之福”就可以解释的。所以,我宁愿相信,只有保持阿甘这种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的人,信念才是能够减轻自己许多关于生命的又或是别的之类的重负,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自己最终的辉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的确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可能会引导我去羡慕他。大概,我会的,只有去欣赏与阿甘在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其中的苦与甜,甚至,期待者“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战争与和平的资料
【小说】--引言
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 —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 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小说】--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小说】--内容简要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小说】--精彩语句或段落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2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3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4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5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6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7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8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9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10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11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
12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13“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14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15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我们不知道的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16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我真是幸福,没错。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有不存在。
17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地举了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18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
19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
20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
21“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22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
23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
24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25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
26“他不会有任何自己的主张。他不会去计划什么的,也不会去做什么的,”安德莱公爵想,“但是他要听一切,要记得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不会去阻挠任何有用的东西,不会许可任何有害的东西。他知道,有一种比他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这是事件的不可避免的趋向,他能看见这些事件,能了解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了解这个重要性时,他能不干预这些事件,能够放弃他的个人的意志,他的个人的意志是另有目的的。
27“啊,我的朋友,近来我觉得活着是痛苦。我知道,我懂得太多。人不适宜尝试善恶的知识的果子……”
28他所感到的意识,是对一切人世的的事物的疏远,和身体的快乐的、奇怪的轻飘之感。他不着急,不焦虑,等待着他就要遇到的东西。那个严厉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遥远的东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和他靠近了,并且,由于他所感觉的身体的那种奇怪的轻飘,几乎是可能的,实在的。
【小说】--书本目录
乐天贵族
参加舞会
难忘的一天
公爵与少女
秘密订婚
骑兵尼古拉
快乐的狩猎
伯爵家的悲哀
顽固的老公爵
爱的诱惑
恶魔的招待
陷阱
悲壮的决意
阿那托尔的失败
娜塔莎的绝望
理想主义者彼埃尔
诱拐者的真相
三个条件
安德烈反国
悔悟与死心
法军侵俄
玛丽亚在危难中
紧急的局势
意外的见面
四轮马车上的人
逃出莫斯科
奇怪的言语
暗杀拿破仑的计划
深夜的谢罪
彼埃尔的失策
两封信
悲伤的相会
法军退却了
被捕的日子
为国捐躯的少年
祸不单行
怀念的人们
真正的爱
生与死
天定良缘
坏掉的戒指
成为好妻子
索妮亚
春到人间
[编辑本段]战争与和平-电影介绍
电影1947版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Senso to heiwa
年代:1947年
国家:日本
对白:日语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100分钟
色彩:黑白
上映时间:日本Japan 1947年7月22日
剧情简介: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小柴健一所在运输船被炸沉后,他被中国渔民救活,从此留在中国军队服务。健一的死亡通知单被送到东京的妻子町子手中,町子和健一幼年时的朋友伍东康吉结合了,带着健一的儿子茂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在空袭中,康吉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变得失常。日本投降后,健一回到家乡,他没有想到,妻子町子已经与康吉结了婚,他在绝望中要求把茂男交给自己抚养,但是茂男已经和康吉有了感情,健一不得不放弃带走茂男的念头。康吉的精神病有了好转,但他对健一对町子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冲动之下用手枪打伤了健一的手腕。可是健一并不怨恨康吉,他认为这是战争带来的不幸。康吉被健一的大度所感动。为了让孩子们意识到战争的可憎和残酷,健一到小学任教,为争取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幕后制作:
此片是按照当时占日美军的意图拍摄的,是为日本新宪法放弃战争作宣传的影片。但对于两位导演来说,这正是他们想要拍摄的主题,因为在战争期间,他们目睹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残酷和不幸生活。此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导演龟井文夫把大量表现中国难民的镜头组接在影片中,使日本人民看到了真实的战争残酷的一面,对日本人民的触动很大,因此广大日本人民对此片的评价很高,影片在日本电影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片曾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电影1956版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56年
国家:意大利/美国
对白:英语/意大利语
类型:爱情/剧情/战争
片长:208 min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级别:Australia:G USA:PG Canada:PG Spain:18 Italy:VM18 Chile:18 Argentina:16 Finland:K-14
摄制格式:35 mm (horizontal)
洗印格式:35 mm
导演 Director:金·维多 King Vidor
上映日期:美国USA 1956年8月21日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
剧情简介:
本片描述了在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俄国时大动荡年代中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安德烈不顾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坚持到军队服役。战役失败,他颓丧回家,恰逢妻子难产而死,彼埃尔则在父亲临终前被立为财产继承人,并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和贵族库拉金的女儿艾伦结婚。婚后不久,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居。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猎的路上,把沉浸在丧妻之痛的安德烈也拉去打猎,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对安德烈产生了好感。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订立了婚约。过了一段时间,安德烈重返军队。艾伦的弟弟阿纳托里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奔。俄法战争开始,担任总司令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谅解了娜塔莎,但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彼埃尔回到了莫斯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运永远的与彼埃尔结合在了一起。
幕后制作: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版本。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1967年的苏联版更长达403分钟,据称当时耗资一亿美元。
电影1968版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68年
国家:前苏联
对白:俄语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UK:401 min (video version) / UK:511 min / USA:390 min
色彩:彩色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宽银幕电影
混音:单声道 70 mm 6-Track
级别:Australia:G USA:Unrated
摄制格式:70 mm
洗印格式:70 mm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68年4月28日